动力组件:
内置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(根据风量需求选型),通过电机驱动叶轮旋转,产生负压吸力,将污染区域空气吸入排风口内部。
离心风机:适用于高风压场景(如长管道排风),通过叶轮高速旋转使空气沿径向甩出,典型风压范围 500-3000Pa。
轴流风机:适用于大流量低风压场景(如数据中心散热),空气沿轴向流动,风量可达数万 m³/h。
气流路径:
污染空气从进风口进入→经前置预过滤(如有)→通过高效过滤器核心单元→由风机加压后经出风口排出至室外或净化处理系统(如废气处理塔)。
在生物安全实验室、负压隔离病房等场景中,高效排风口通过风量平衡设计使室内气压低于外界(通常压差 - 5Pa 至 - 30Pa),确保气流单向流动(从清洁区→污染区→排风口),避免污染物逆向扩散。
关键部件:变风量阀(VAV)或定风量阀(CAV),实时监测气流波动并自动调节阀门开度,维持恒定排风量和压差。
高效排风口的核心功能通过过滤组件实现,通常采用 “预过滤 + 高效过滤 + 末端处理” 的多级架构:
预过滤层(可选):
采用 G3-G4 级初效过滤器,截留 5μm 以上大颗粒(如灰尘、毛发),延长高效过滤器使用寿命。
高效过滤核心:
HEPA 过滤器(高效空气过滤器):
采用玻璃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折叠而成,对 0.3μm 颗粒过滤效率≥99.97%(DOP 法),通过扩散效应、拦截效应、惯性碰撞捕获微小颗粒。
ULPA 过滤器(超高效过滤器):
过滤效率≥99.999%(对 0.12μm 颗粒),用于半导体等超洁净场景,需搭配密封边框防止泄漏。
末端处理模块(根据需求配置):
活性炭吸附层:吸附 VOCs、异味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(如碘蒸气)。
化学过滤器:填充碱性颗粒(如氢氧化钠)中和酸性气体(HCl、SO₂),或酸性颗粒去除氨气(NH₃)。
布朗运动(扩散效应):微小颗粒(<0.1μm)因分子热运动随机碰撞过滤器纤维,被纤维表面吸附。
拦截效应:颗粒粒径接近纤维间距时,沿气流流线运动并接触纤维,被直接截留。
惯性碰撞:较大颗粒(>0.5μm)因惯性偏离气流方向,撞击纤维并被捕获。
静电吸附:部分过滤器纤维经静电处理,通过电荷作用增强对中性颗粒的吸附能力。